大部分人,特别是某些领导,都误解了“忙”和“价值”的关系。
自信地以为:忙=创造价值!
一个领导整天在会议室风风火火、信息秒回、半夜还在群里发言、拉着全组一起“自愿加班”,老板就觉得他在拼。
而那个坐得最稳、消息最少、言语不多、好像“看不太着急”的领导,却经常被误解为“摸鱼”。
但很多时候,结果却与你看到的相反。
当加班最多的组,业绩却落后“摸鱼”领导带的组,
我们才惊觉,原来那个看起来很“闲”的领导,才是真有本事!
南方新华咨询专家认为,他们之所以显得“闲”,不是因为不努力。
而是因为早从琐事中抽身,站到了结构、场域与生态的更高维度里。看得见的忙碌是消耗,看不见的运筹才是核心能力。
三流领导忙着擦屁股,而一流领导已经直接修好路,领着团队稳定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。
真正的管理不是做“一眼能看见”的表面功夫,而是从结构上就设定好未来。
如果一个管理者跟普通员工一样忙着补漏洞、做回应、赶节点,那团队必定找不到方向,自然就“忙得要死”。
而真正的高level管理者,其核心能力就是在问题出现之前,就已经搭好了解决问题的路(结构)。他所掌控的,不是单个任务,而是“结构的完整性”。
他们做的,永远是“结构性的事”: 用组织设计替代个人英雄主义、用决策节奏替代无效忙碌、用系统容错率替代事后亡羊补牢。
当结构成为牢不可破的堤坝,领导者自然不必日夜填沙袋。
低阶管理者依靠会议上的声量、监控背后的冷眼、考核表里的红字恐吓团队。
高阶掌控者变环境为“舒适区”:用文化共识替代口号洗脑、用规则边界塑造集体潜意识、用示范效应点燃模仿欲。
他们从来不攥住“领导”的权力就高高在上,反而亲自示范创造舒适区,在共情力的帮助下,让团队成员把“不得不听话”变成“自愿听话”。
这不是压制带来的人人自危,而是同频共振带来的心甘情愿。
传统管理者把自己焊死在决策链顶端,像操控提线木偶般指挥员工,团队离他百米就错漏百出、寸步难行。
而优秀的管理者,已经转换角色,他不再是那个事无巨细的终端,而是生态缔造者:
他们模糊自己的“领导身份”,转而用营造团体氛围来把员工凝聚到方向一致的道路上来。
用组织生态代替“强制指令”;鼓励“模糊边界”推动创新诞生;构建反脆弱机制,逐步提高团队适应力。
他们所做的,不是控制员工,而是推动整个系统自组织、自修复、自迭代。
当员工不再需要“被领导”,才是你领导力的加冕时刻。
“忙”与“闲”的落差,本质是“反应型管理”与“设计型领导”的差距。
可是,这样的“天才”有多少呢?
老板无法“一击即中”一次性就找到真正顶尖的管理人才,那就应该从组织系统入手,构建能创造管理人才的土壤,重新定义领导力。
让公司的管理者从“我做什么”进化成“系统怎么跑”,从“我怎么让所有人拼”进化成“系统怎么带着所有人高效创造”。
如何把你的团队从传统“打压式”管理中剥离,提升团队能效?
如何转变管理层领导思维,把管理者晋升为“领航人”?
如何构建企业自己的生态土壤,培养更高级别的管理者?
如何进行组织变革,重新打造人才梯队,实现业绩增长?
……
国内猎头公司